黄沙漫漫,在冬日的阳光下,这座古老的佛塔浅淡的乳白,呈现出与周边自然环境迥异的色调。准确地说,这是一座残破的佛塔,有过往日的华彩辉煌。在历史的沙丘下,一千多年来,它顽强抵御着风雨侵蚀,也顽强地向世界昭示着这里曾经存在的人类文明。12月15日,参加 “秘境尼雅、和谐民丰”全国摄影大赛的29名摄影家们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来到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中心最具标志性的佛塔,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据说玄奘从天竺取经归国途中曾在此居留,而震惊世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就在距佛塔不远的一处墓葬出土。蓝天高远而空旷,大漠壮阔而雄浑,天地悠悠。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处,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的故址。这是一个历史记载只有三千多国民和五百士兵的城邦,随着电影《鬼吹灯》的热播而广为人知,也为我们此次沙漠文明寻踪增添了一份神秘。
上午10点,我们一行30多人乘坐八辆越野车离开民丰县城,一路向北进入沙漠公路,大片的沙丘开始显露真容,让很少看到沙漠景象的摄影家们颇感新奇。这得益于塔里木油田公路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大部分路段都有茂密的红柳保护,路面基本上没有受到黄沙的侵袭。
一个小时我们的车后来了尼雅遗址最近的红旗村,稍做停留,在头车向导的带领下,开始进入沙漠,向导每年进入遗址都在十几次以上,他熟悉这一片沙漠的每一座沙丘、每一条沟坎,就像熟悉自己手掌的纹路。
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一启动,就一头冲进了沙丘组成的沟壑之中。车子左冲右突,剧烈地颠簸着,车窗外近在咫尺的胡杨、红柳、梭梭和骆驼刺急速地向后退去。我这是第三次进入尼雅,感觉一次比一次惊险,但也紧紧抓着把手,大气都不敢喘。这样的路况持续了30多分钟,车子驶上一片开阔地,眼前豁然开朗,但景色更显荒凉。高大的红柳沙堆像一处处破败的烽燧,枯死的胡杨林齐齐向天空伸出扭曲的臂膀。在这里,沙漠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毁灭力量,生命被扼杀,触目皆是让人眼睛干涩的黄色。
给我们开车的汉族司机车技非常好,车开得飞快,颠簸依旧,坐在后排的我被颠得东倒西歪。口中惊呼阵阵。他说,这里沙子松软,看似路况简单,实则凶险重重,因此车速一定要快,而且轻易不能踩刹车。每到一个岔路口,便或左或右地疾驰过去,让人叹为观止。
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名不虚传,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越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丘越高越陡,越野车嘶哑着、轰鸣着,以不可思议的角度倾斜着冲上沙丘,又一路俯冲下去,如此反复30分钟之久。细微的粉尘不知从哪里钻进密封良好的车内有些呛人。这哪里是在开车,我们乘坐的就是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舢板。大家或多或少都出现晕车的症状。在快到佛塔时,我们的车陷到深深的沙沟中,保障车折回来救援,用绞盘把车拖了出来。
在沙漠中行驶整整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佛塔前。陪同我们的民丰县原文化馆馆长马宏建介绍,以佛塔为中心,尼雅遗址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到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里,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墓地、果园、葡萄园等70多处遗址。尼雅遗址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精绝”国的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五世纪。自1901年尼雅遗址被发现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120年。这期间的多次考古活动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尤以1995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成果最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有八个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色彩绚烂,花纹繁复,文字激扬,意蕴神奇。这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带有“中国”字样的文物,而其文字中蕴含的美好寓意更是与中华民族复兴梦高度契合,引人无限遐思。
为了保护遗址,除严格限制进入人员外,文物部门围绕佛塔修了围栏和一条木栈道。另外,在距离佛塔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还设置了一个文物保护站。这是一处地窝子式的建筑,深埋在沙丘之下,靠两块太阳能板供电。尽管冬暖夏凉,但室内终年沙尘弥漫,条件可谓十分艰苦。
在介绍完后,摄影家手中相机的长枪大炮不停的“卡、卡、卡”,记录见证这一时刻,用镜头捕捉这历史的画面。摄影家分别来自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巴州等地,来自巴州摄影家协会74岁的退休老人余道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此次摄影家中年龄最大的,他亲自驾车从库尔勒市12小时赶到民丰,又驾车进入沙漠腹地尼雅,我被他娴熟的驾车技术所折服,他拍摄了大量的尼雅遗址和大漠风光照片,还不辞劳苦赶往各个赛场拍摄农牧民运动会的精彩瞬间,他说:“我退休后开始学摄影,光摄影器材就有近十万的投入,学会了各种软件P图,飞无人机拍出好的片子,获得了很多摄影奖,很值得。现在我的生活很丰富充实,身体也好了,人活着就是一个精气神。我要把尼雅遗址和民丰农牧民的精神风貌用镜头表现出来。”这真是老当益壮呀。
我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专委会成员、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嘉宾一道向佛塔深处走去,一路上不断的探秘,在一个胡杨大沙包上看到了一个发白的骷髅头盖骨便拍了下来,我们猜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头盖骨,便拍了下来。
中国摄影家协会专委会成员、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嘉宾说,这次摄影家来尼雅采风,对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人文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各民族共同生活,融合发展,主办方举办这活动给我们摄影家提供很好创作素材,借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的东风拍出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来宣传新疆。
站在浩渺的大沙漠面前,我仿佛穿越到2000多年前,听到了张骞、班超、玄奘他们神秘的驼铃声;看到了100多年前的斯坦因等孤独的脚步。而我就像是一个僧侣,或是一位使节,在无边的沙漠中缓行,进行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梦幻之旅。
尼雅遗址中还有一处建筑面积将近1500平方米的大房,据推测应该是一个“大人物”的居所。房址位于一处高地上,布局规整,规模宏大,门厅、走廊、厨房、客厅、卧室清晰可辨。千年前的先民们以胡杨木为柱,柱间以红柳和芦苇为墙体,外覆黏土。紧挨着房址还有一处羊圈遗址,垫在羊圈底部的一层层干草被羊群踩得结实,还是当年模样,黑色的羊粪球保存完好,粒粒可数,让人难以相信时光竟然倏忽已过了一千多年。
历史上关于“精绝”国的记载甚少,但考古发掘显示,这个古城的居民突然放弃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离开时,粮囤中的粮食是满的,纺车上还挂着一根丝线。没有人知道原因,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在尼雅遗址中游走,地上到处是红色的陶片,思绪也如碎陶般散乱: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文明又具有何其坚韧的力量?
天色渐晚,我们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文明告别了。我手脚并用爬上一座高大的沙丘,眺望四周,远远近近的沙丘如海浪般奔涌而来,一种难以述说的苍凉袭上心头。恍惚间,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唐代诗人人王昌龄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刘禹锡的“吹尽黄沙始到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次摄影大赛是2021年“新疆是个好地方·美丽乡村万里行,民丰县继杏花艺术节”、“走进尼雅文明·徒步精绝古城——民丰县首届尼雅杯沙漠徒步全国精英挑战赛”之后,以“尼雅文化”为核心展开的全国性文化交流。通过摄影创作,人文地理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和田地区和民丰发展面貌和天津援疆的丰硕成果。也是全国以及全区范,“文化润疆”的具体实践。
“秘境尼雅•和谐民丰”全国摄影大赛”活动从今年四月在民丰县启动以来,摄影家们分三次来到尼雅,拍摄出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尼雅风光,摄影大赛活动促进新疆与内地多渠道的交流,是一次国内及新疆范围内的以“尼雅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创作和赛事活动的结合,促进新疆与内地多渠道的交流,宣传新疆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城市发展面貌和天津援疆成果。此次摄影大赛由中共民丰县委员会,民丰县人民政府、天津援疆前方指挥部民丰县工作组主办,民丰县文化旅游局承办,新疆中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运营,同时得到了新疆摄影家协会、新疆景区(景点)协会的大力支持。(卢万新 陈子朝)
来源 :现场采访报道
责任编辑 : 万 新 asxj
注:部分历史资料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