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华新闻 > 新华人物
投稿

陈金龙:专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近30年

2016-12-28 20:23:4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新华网广州12月23日电(王厚启 何鹏德)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的陈金龙,深入钻研近三十载,一直专注于中共党史研究,对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均有独到见解,近30年间,陈金龙身体力行,先后主持过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于执意坚守和追求创新,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产生“回响”。

“只有专注,才能找到学科研究新的突破口”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陈金龙反复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反对简单重复前人研究、随意附和他人观点的做法。“今人的学术研究,只能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而要超越前人则必须实现视野、理论、方法的创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国内学术界较长时期内多倾向于一个来源,即马克思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学术界开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时,陈金龙不甘人后,以“民族精神与毛泽东”为切入点,积极投身研究。

在这个论题中,陈金龙侧重探讨孙中山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通过对毛泽东与孙中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外交、民族、科技、教育诸方面思想的系统比较,以充分的史料说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借鉴与创新,得出孙中山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另一重要理论来源的结论,从而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认识。研究成果发表后,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多年来,尽管研究方向有变化,研究视域有拓展,但陈金龙始终没有离开中共党史学科,“只有坚守与专注,才能在这一学科之内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陈金龙说。

 

“以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

作为院长,陈金龙坦言教学和科研仍旧是他的工作重心。在“十一”长假,大部分人都选择休息的日子里,他却说难得有了可以专心搞科研的时间,在七天时间里,他把前阶段的研究写成了论文,这让他暂且“如释重负”。

在教学上,他强调以理服人。为了避免枯燥,他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教材的专题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在他的价值观里,学术和课堂的严肃性马虎不得。“以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把道理讲清楚,学生自然喜欢听。”陈金龙对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自信。

在陈金龙眼里,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

“教学、科研两不误;热爱学生;有良好道德品格。”陈金龙这样要求自己,也拿着“这三把尺子”量着学院的教师。高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懂得创新知识,建构理论。“不搞研究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陈金龙态度明确地为学院的教师树立原则:潜心教学,潜心研究。

陈金龙还要求学院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不主张用“放养”的方式去管理学生。他说:“每每需要得到支持、帮助的学生来找我,我都尽力帮忙,老师对学生应有关爱之心。”

“学术研究应关注现实,回答现实”

陈金龙认为,当代学术研究应秉持“经世致用”这一传统,关注现实,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彰显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实践意义,体现学者的责任担当和现实关怀。对此,陈金龙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获得灵感,再回到学科寻找问题。

例如,针对宗教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明显的问题,陈金龙创造性地将宗教学的理论、方法融入中共党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此外,陈金龙通过历史分析认为,从严治党是一个政党赢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标志全面从严治党走进新时代。

“不通过古田会议,不通过延安整风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党就很难永葆青春和焕发活力。”陈金龙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从严治党是一个政党赢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础。”

“我深知,唯有不懈创新、执意坚守,学术研究才能走得更远。”陈金龙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华卫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华卫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家策划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10-59447868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公布 | 联系我们
本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