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区腹地的寺沟之内,有一个饱含地域典型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代表性的陕西省省级特困村——瓦铺村。
寺沟,一条有生态、有文化、有历史,洋溢着人文情怀的秦巴山区天然峡沟。
瓦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陕南山地传统村落。
魅力寺沟、多彩瓦铺,地域叠合、资源融合、优势聚合,孕育了一方潜力深厚的热土,涵养着一腔世代不离不弃的故园之恋。
多彩的瓦铺子
瓦铺子(寺沟)地处秦岭腹地、西康高速“茨沟”出入口附近,隶属于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安康市中心27公里、西安主城区168公里,交通便利,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根深脉厚。
这里地处峡谷、毗临要道,古时是安康通达西安的商道捷径,陕南的漆、麻、耳、倍、丝等特产经由此地运往长安,进而沿丝绸之路传向西域。境内古时建有48座庙宇,曾一度成为说禅论道的圣地,因而得地名“寺沟”,村域古道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商贸繁荣,因而得村名“瓦铺子”。这里是秦楚文化、川陕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与彪炳史册的“车厢峡”唇齿相依,沟内的东梁西岭之上至今仍保留有前梁寨、庙梁寨、碾塘寨、贺家寨、李家寨、宋家寨、曹家寨、龙王寨、东阳寨等九座古山寨遗址,李自成、李先念、何振亚等在此打响著名战役,并留下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宝贵的红色资源。
这里开门见山、举步入林,峡长50里,金龙山座东,龙王山居西,茨沟河穿村而过,自古便以“红叶之乡”、“野菊花谷”而著称。境内山峦层叠、水流曲折、步移景异,森林覆盖率高达80%,地形地貌特征鲜明,生物生态资源丰富,山泉、飞瀑、溪流等水系多样,属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地。百年陕南明清民居古香古色、风姿卓绝,古道、古墓、古庙等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存众多。龙王洞石窟、金龙山祖师庙、李家湾明墓、白云寺遗址、燕子崖窝崖居遗址等八处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录。其中,龙王洞石窟为安康市第二大造像群,佛儒道同室供奉,洞内长寿古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享有“五龙捧圣”美誉的金龙山祖师庙更是蕴含着皇家气势和帝王遗风,民间有“殿内供奉祖师实为明朝建文帝”之说。
这里土壤富硒、雨量充沛,村域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村级硬化道路10公里,耕地约3000亩,林地1.8万亩,平均海拔700米,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二百天以上。域内既有种植核桃、魔芋、烤烟、木耳、板栗、桐油、杜蓓以及天麻、黄姜、杜仲、五味子、连翘、白芨等名优特产的良好自然禀赋,也有发展猪、牛、羊、鸡、兔等规模养殖业的丰厚生态资源。更为宝贵的是,千年古绸树苍翠挺拔、新枝勃发,既见证着古道的历史变迁,也传承着敬天惜物的生态文明。
荣归故里的百岁英模
这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村内核桃、魔芋、油菜、烤烟等经济作物,广种遍植、品质上乘,腊肉熏制、泡菜腌制、豆腐酿制、青酒烤制等古法秘制,户户精通、风味独特。民众热情好客、古风犹存,多重地域文化兼容并蓄的花鼓戏弹古调、唱新声,代代传习、雅俗共赏。在这里,白天可攀山亲水,饱尝丰盛的山珍美味,亦可走进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体验耕作情趣和采摘之乐;夜晚可观星望月,聆听动人的神奇传说,亦可拜访荣归故里的百岁老英模,感悟民族大义和长寿之道。
魅力寺沟,多彩瓦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处结伴探古访幽、回归青山绿水、体验乡风民俗、领略秦巴风情的绝佳原生态之地,堪称“秦巴印象地,生态文化谷”。(孙昉记者刘曼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