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卫视网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进一步提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要求,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与贵州一样,云南也曾是全国贫困县数量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云南有4个,迪庆州、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中,122个有扶贫任务,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有27个深度贫困县。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指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和持续奋斗,云南也与全国一样,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4日,以下简称《振兴意见》)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设立衔接过渡期。按照《振兴意见》的布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对于云南这样的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省份而言,尤其是对于居住在云南大山深处的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而言,需要将此前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要抓紧出台针对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各项帮扶政策,完善优化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振兴意见》的布置,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对于云南这样的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省份而言,尤其是对于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而言,要按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因势利导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包括持续落实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合理安排及成功经验,如持续落实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的做法,持续落实“省负总责”、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做法,持续落实大扶贫格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做法等等。
三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按照《振兴意见》的布置,要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等等。对于云南这样的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省份而言,尤其是对于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而言,需要更大力度争取中央财政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支持,以及进一步加强东部沿海省区对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
四是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按照《振兴意见》的布置,要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要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要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对于云南这样的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省份而言,尤其是对于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可以通过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做好帮扶,加大投入,突出特色,推陈出新。
二、深度挖掘云南“直过民族”的文化特质,以民族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25个。他们是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蒙古族、德昂族、满族、水族和独龙族。这其中,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9个民族为“直过民族”,也即这些少数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而且这9个“直过民族”还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除9个“直过民族”外,另外6个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哈尼族、白族、傣族、纳西族、普米族、阿昌族)。
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分布的原因,云南39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94%左右是崇山峻岭、高原山地,这就是云南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宣布实现整体脱贫攻坚的云南9个“直过民族”,大都居住在大山深处,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绝对贫困问题突出,既是此前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更是今后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换句话说,云南乡村振兴攻坚克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就看这9个云南特有的“直过民族”实现乡村振兴“一个都不能落下”。
如果说,此前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云南曾把9个“直过民族”和2个人口较少民族列入脱贫先行攻坚计划,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精准帮扶、创新实施“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有效地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那么,今后乡村振兴前哨战全面推进后,如何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精准帮扶’创新实施“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运作模式,又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精神,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包括支持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以实现农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就成为云南乡村振兴“前哨战”的重要议题。
我们注意到,在2018年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战略意见》)中,提及“品牌”一词就多达38处。《战略意见》指出,要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战略意见》强调,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意见》要求,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而对于云南这些处于大山深处、原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的“直过民族”的乡村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注重挖掘云南“直过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更多依托云南省“十四五”规划8大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着力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上做足云南各个“直过民族”的乡村振兴的特色文章。
三、实证案例——乡村振兴,阿佤人民唱新歌
在云南特有的“直过民族”中,佤族历史悠久,文化绚丽,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此歌发表于1964年,是由解放军某部通讯兵战士根据一首旋律很美的佤族民歌《白鹇鸟》创作的;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阿佤人民唱新歌》;2002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县歌)那优美的旋律,那欢乐的情景,特别是歌词——“村村寨寨哎 打起鼓敲起锣 阿佤唱新歌 毛主席光辉照边疆 山笑水笑人欢乐 社会主义好 哎架起幸福桥 哎...道路越走越宽阔 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认识了云南佤族,也从一个侧面了解了云南民族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道路。
佤族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就有“僬侥”(即佤族神话《司岗里》自称的“巴饶”——意思是石洞里出来的人)——这个族称的记载,《后汉书》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唐朝时期的《蛮书》、《新唐书》以及《元史》、《新元史》和《云南志略》中有“木棉濮”、 “蒲蛮”等的记载,明、清两朝设孟连长官司,民国时期在沧源、耿马置设治局,新中国成立后在佤族主要聚居区沧源、耿马(临沧)孟连、西盟(普洱)设佤族自治县。佤族爱国爱家。云南沧源就曾爆发过佤族人民抵御英帝国主义企图武装侵占班洪、班老一带银、铝矿的“班洪事件”(1936年),班洪抗英纪念碑还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7年10月17日);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入侵云南也曾组织“耿马沧源支队”、“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班洪自卫支队”等,配合抗日部队在班洪、班老等地痛击日寇,收复失地(1944年)。佤族文化绚丽。沧源崖画作为新石器时代文物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崖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单(2001年6月25日 第五批);有着400年历史、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其作为最为古朴、非常纯正的佤族民居建筑群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列入国家级特色小镇目录加以规划建设,《翁丁佤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也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传承保护;1964年根据佤族民歌创作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共和国几代人心中传唱,舞蹈《阿佤姑娘》上《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奥运会被亿万观众收看而家喻户晓。佤族医药神奇。根据沧源崖画的推测及《司岗里》的传说,佤族医药或以传承了数千年之久,且因为佤族山地森林茂密,草本药物丰富,以至于佤族民间有着“一屁股落地少不了三棵药”的说法,这些山毛野菜不仅积淀着佤族民间医药的神妙,也丰裕了佤族传统饮食的精美。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吸引着省内外知名企业和实力集团的投资眼光,具有极高的品牌市场推广价值。
例如,以“阿佤姑娘”作为商标的一家云南生物科技染发用品,就因其具有高科技含量(其工艺技术由云南省普洱茶工艺研究所和云南那木技术专家委员会等专业研究单位提供)、绿色环保(绿色工艺普洱茶汁浸润染发)、民族文化(传承云南佤族千年民俗的养发护发文化)而受到了一家号称中国第一、亚州第三,在同行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妆品公司——江苏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暨江苏爱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关注,并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双方的战略合作聚焦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十四五”规划蓝图,着眼于中国全面脱贫攻坚实现小康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机遇,适应“双循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服务于实施云南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有利于精准、较快地带动包括佤族在内的云南“直过民族”的“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诉求。
赵永忠主任和熊思远教授在无量山中调研时与道长合影
总之,要按照《意见》和《规划》的要求,要结合云南“百 千 万”(100个乡村示范村、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注重挖掘云南“直过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加快培育一批“直过民族”特色村镇,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直过民族”特色村镇开发,加大对“直过民族”特色村镇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组织开展“百企兴百村”的对于云南“直过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帮扶行动,支持大型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的实力企业开发云南绿色品牌农产品以及民族医药大健康产品,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直过民族”实际,国家支持,八方援助,政府搭台,市场导向的通过民族文化品牌助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路子。l文稿:熊思远(云南大学教授 云南工商学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永忠(新华卫视 云南中心主任)]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