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头条陕西讯(白李未)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医疗卫生保障”,为使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同时,缓解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矛盾,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结合中省政策,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基层苦干”的“三苦”精神,立足普惠城乡,投入3亿资金,有针对性的“绣花式”开展具有“榆林特色”的健康扶贫工作。
一、落实扶贫政策,确保健康扶贫“到户到人”
全面落实中省健康扶贫各项政策,以“县级兜底贫困户医疗保障、市级兜底县市区财政支出保障”为基础,建立健康扶贫“四重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实施健康扶贫“363”工程,“一站式”即时结算窗口全覆盖,开辟了贫困户就医绿色通道,建立了异地就医“一站式”即时结算窗口。在民政医疗救助、县市区兜底报销后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可达90%。截至12月底,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补助132674人次、51992.07万元,门诊补助92.14万人次、3426.13万元,大病保险补助44406人次、6258.52万元,民政医疗救助42492人、7485.22万元,县市区兜底29008人、5488.06万元。
二、完善体系建设,确保健康扶贫“硬件够硬”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贫困县今年创建二甲成功的医院200万元奖励,达标的甲级乡镇卫生院30万元奖励、村卫生室5万元奖励。实行“一村建站、联村服务”、辖区乡镇卫生院代管等模式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创建(复审)二甲医院7个,规范化乡镇卫生院52所、标准化村卫生室263所。二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医疗卫生人才“十百千”工程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人才增量提质;实施“双千”工程,从2017年到2020年招聘1000余名大专及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按照“县招乡管村用”原则,招聘1000名按公益性岗位待遇的村医,今年共补充乡村医生349名。
三、创新服务机制,确保健康扶贫“力量聚合”
一是扎实开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全面实现家庭医院签约服务,为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一对一结对帮扶并定期随访,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扎实开展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建设,市级通过整合“医疗专家工作站”的中省市专家,依托医疗集团、医共体和专科联盟,建立健康扶贫流动医疗队,定期巡回县市区,实行“市帮县”;县级通过流动医疗服务队,依托流动医疗服务车巡回诊疗,县镇一体实行“县帮镇”;镇级通过“乡管模式”的公益性岗位村医,通过镇村一体统筹推进镇村能力建设,提升村级服务水平,实行“镇帮村”,形成全市范围内上下联动、左右互帮的健康扶贫工作新局面。
四、立足普惠城乡,确保健康扶贫“控增减存”
为更好地保障“人人病有所医”,确保非贫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脱贫群众不再因病返贫,2017年投资近1.4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普惠城乡居民的大病救助办法,全市辖区内除享受健康扶贫优惠政策贫困人口以外的新农合患者,大病保险补助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20%;城镇居民患者起付线由2万元降到1万元,补助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10%。确保我市城乡居民就医可负担。
健康是基本的民生,疾病是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健康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通过立足普惠城乡,开展实施城乡居民大病救助,我们认识和体会到:减存量、控增量,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必须两手抓,健康扶贫必须“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一方面是必须“准、快、齐”全面落实好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和全力抓好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减存量”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切断贫困与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抓好“控增量”工作,才能逐步解决现有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存量,抑制未来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增量,从而有效实现脱贫目标。